《猎冰》这部剧终于迎来了大结局,让观众们看得既紧张又过瘾。而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张颂文那场深情动人的哭戏了。
在剧中,张颂文饰演的角色面临着重重困境,内心矛盾重重。他既要坚守自己的信仰,又要面对现实的残酷。这种纠结和挣扎,在张颂文的精湛演技下得到了完美的展现。当他眼角泛红,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时,观众们仿佛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助。而当他终于放声大哭时,那种情感的爆发,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张颂文的这场哭戏,不仅仅是为角色画上了完美的句号,更是为自己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心。他的演技炸裂,让人为之惊叹。
张颂文出生在广东韶关一个普通家庭,1992年,16岁的张颂文职高毕业,前往东莞打工。初入社会的张颂文,做过门童,做过中餐厅的服务员,做过传菜,他在印刷厂工作过,也做过瓶装汽水。做过三四年的酒店管理,
张颂文是如何从一个职业高中毕业生成长为如今演艺圈顶流的。
讲述天赋故事,揭秘人生黑科技。这一期讲讲张颂文的天赋故事。
我们先来看看张颂文的成长故事。
在张颂文进入演艺行业之前,1995年,他开始做导游,一做就是5年,他先在韶关中旅做了三年,之后调到深圳华侨城中旅。他做的是国内部和出境游。
他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成为公司的优秀员工,在那个年代,月薪可以过万,还被连续评为“广东省优秀导游”。
如果外地的客人来深圳,他就给他们介绍深圳,变成地陪,如果带游客出国,他就变成领队。那五年,他大部分的时间在旅游景点讲解和带客人去世界各地。他英语不行,去不了欧洲,也去不了英语母语的国家,所谓世界各地,其实比较局限,以东南亚为主。
张颂文在接受南方报业的一次采访中,自己讲述了自己寻找梦想的过程。
那年我25岁,好像已经步入了老干部的生活模式,不停地重复我去过的国家和城市,很沉闷。后来2018年我在曼谷拍网剧,监制陈思成问我,你是不是第一次来曼谷?我都不好意思告诉我,我来过两百次以上了。
那时,公司招了一批日语翻译和导游,有个小姑娘是日语导游,早上上班和我闲聊,她说,颂文哥,我想问你一下,怎么样做导游可以像你这么好?我心想,我做得很好吗?没觉得有多好啊。但是新人这么问,得象征性地分享一点经验,我告诉她,首先要热爱工作,熟知旅游地点,多跟客人互动,了解我们的需求。她说,你很热爱工作啊?我觉得,麻烦了。
我说,其实已经过了热爱的劲了。她问,还有没有激情?我说,实话说,应该没有,重复性太强。她问,你的梦想是做旅游吗?我被她问住了,梦想?
一个人到了25岁,没有太多勇气去聊梦想,每个人终究会活成自己讨厌的那种人吧。
我说,没有梦想,就是一份工作。她说,你的梦想是什么?我说,我没有梦想,但我有个爱好。我不会喝酒,也不喜欢出去应酬,我宅的时候打发时间的方法是看电影,哪儿的电影都看,南斯拉夫、北朝鲜、美国、苏联......看电影能让我安静下来,觉得充实。
小姑娘说,这就是你的梦想。
突然间,我像触电一样,做电影?这辈子没想过。咱们经常进入一种思维模式,当一个人跟你讲要做什么,你的第一反应是,你们家没有人干这个,没人帮就没办法进入这个行业。到了现在的年岁,我敢说,只要想做,你不需要认识任何人,只要大胆地去了解这个行业需要在哪里学习,哪儿有入门的机会。
当年那个小姑娘说,北京电影学院是专业学电影的地方。我很激动,还有这样一个学校可以学电影?在那个年代的广东地区,北京电影学院很陌生,我身边没有人是这个学校毕业的,它离我比清华北大还遥远。
小姑娘说,你去北京电影学院上学吧,这个学校不用考,有一年的班,你可以去学一下。她是上午10点跟我说的,11点我进了总经理办公室辞职。
为什么我那会儿这么冲动呢?在我的记忆里,当你决定做一件事情,你会跟周围的人聊你的想法,一聊通常做不了,你问别人觉得怎么样,身边的朋友出于关心,绞尽脑汁地唱反调,说不中听的意见,说完基本你会打退堂鼓。
当天下午4点半,我离开深圳,飞到北京,
张颂文本想报考导演系专业,但那年刚好不招生,但他仍然固执地留了下来,报考了表演专业。
懵懂的他根本不知道,考试科目分声乐、台词、表演和形体,都是他不擅长的。
就在他觉得自己出尽洋相,以为功败垂成之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最后一道考题需由25个学生共同完成:假设一个旅游团被困在了孤岛上,你们该怎么演?
人人都有畏难情绪,为了避免演多错多,大家纷纷选择扮演游客,无人问津的导游一角刚好落在了张颂文身上。根本无需揣摩,张颂文驾轻就熟,演得惟妙惟肖,惊呆了一众考官。
考官发出灵魂拷问:“你怎么能演得这么像?”张颂文有些难为情的从兜里掏出一张导游证。就这样,张颂文被北影录取了,既是阴差阳错,又是命中注定。
1999年,张颂文上了北京电影学院的表演进修班,进修班有很多同学第二年想正式考北京电影学院,他们利用进修班作考前锻炼。期末考试,进修班要演一台小品汇报,让明年的考官看看有没有适合招生的苗子。他排练了一个叫《48小时》的小品,讲48小时之内监狱里来了三个人,他的普通话依然比较糟糕,他想他就演个哑巴。那个哑巴最开始不是哑巴,最后有一句台词:“大家保重”。他觉得干脆这句不要,变成作揖,这样子很酷。
演完以后,表演系的系主任齐世龙和陈浥老师说,那哑巴,2000年让他考一下表演系。
第二年,张颂文参加了北京电影学院2000届表演系的考试,成了那一届年龄最大的学生。他的年纪大,是学生会主席,有点社会阅历,各门功课不错,毕业后顺理成章地留校,在表演系当表演老师,
在电影学院当老师期间,张颂文成立了表演艺术研究所,创始人就两个,一个是他,一个是祖峰,两个人又是所长,又是兵。
张颂文一边做老师,一边去接外面的戏,但一开始遭遇了数百次的拒绝。毕业后第一年,被剧组拒绝了360次,第二年,拒绝280次,第三年,又被拒绝了200次。他成为了班里年龄最大的演员,也是被拒绝次数最多的求职者之一。
这对于一个即将30岁的演员来说,是何等的打击。然而,张颂文始终给自己一个理由:因为热爱。
2004年,他接待南方电视台访问团,他们想拍一部广东本土的室内情景剧,叫《乘龙怪婿》,问他愿不愿意回去演。刚好是暑假,三个月就可以拍完,他便和系领导请假,结果那部戏拍了七个月,弄得他差点丢了工作。
《乘龙怪婿》之后,有个初中同学打电话给他,说张颂文,你用百度搜一下“张颂文”,点“贴吧”,喜欢你的人全在那儿扎堆。他说,有几个人,他说,过万。他吓坏了。他在北京电影学院的机房找了台电脑,我的妈啊,这么多人在聊他,找到他小时候的照片,知道他住哪儿,还知道他在电影学院。
他的后援会会长叫娃娃,是粤北人民医院急诊科的护士,她的前男友是他当导游时的同事。她通过她前男友找到他,说颂文哥,他很喜欢看你的《乘龙怪婿》,你能不能寄点照片给他们。他和她保持了密切的联系,他寄照片给她,她组织人去现场给他探班。
从那开始,张颂文开始了不温不火的演艺事业。
电影学院是一个特别适合做学术的地方,但是他的梦想不是学术,他想拍电影。到2009年,他离开了北京电影学院。
直到2023年,他终于迎来了职业生涯的转折点。通过在《狂飙》中饰演高启强一角,并与著名演员张译合作,成功塑造了深入人心的形象。
他将自己多年的演技积累付诸于表演,使其展现出惊人的真实感。无论是卖鱼贩的小细节,还是高启强角色的黑化过程,张颂文都投入了深刻的揣摩,为角色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探索。
曾有人开玩笑说:“不像演的,建议查一查张颂文。” 是不是有黑社会背景。这话或许是调侃,但也揭示出了一个事实:张颂文能够将角色融入自己的生活,将高启强演绎成了现实中的立体人物。
"戏不是演出来的,而是活出来的",这句话对于张颂文再合适不过了。
张颂文从16岁职业高中毕业踏入社会,到2023年47岁《狂飙》大器晚成,又到今天那场深情动人的哭戏,撑起《猎冰》这部剧火爆的大结局。
我们从天赋视角,来看看张颂文是如何实现这样一个成长的?
张颂文与贾玲一样,也属于追求快乐的类型。
这种类型的基本欲望和关键行为动机是认为这个世界是新鲜有趣、丰富多彩的,渴望经历丰富,希望有尽量多的选择,去经历丰富的人生。注意力焦点是引发好奇和带来乐趣的人和事。行为风格是外向、积极乐观,喜欢尝试新事物,不断追寻新鲜的刺激和体验,头脑灵活、思想活跃,兴趣广泛;
所以,虽然张颂文24岁,做导游工作,就做得非常优秀,他成为公司的优秀员工,在那个年代,月薪可以过万,还被连续评为“广东省优秀导游”。
但他无法忍受做完全重复的导游工作,他自己觉得“那年我好像已经步入了老干部的生活模式”。
从张颂文蜕变的经历看,他关键做对了什么?
张颂文关键做对了,在那次他与他们公司新来的日语导游小姑娘的交谈中,他意识到自己追求快乐的擅长,认为这个世界是新鲜有趣、丰富多彩的,渴望经历丰富,希望有尽量多的选择。他毅然放弃已相当成功的导游工作,去寻找电影梦想,希望通过演绎,去经历更丰富的人生。
张颂文找到了自己的天赋,找到了自己擅长且热爱的事业。
张颂文在《时间的力量》演讲中提到:
“我把表演这个事业规划到了死那天,既然是这样的话,那我着什么急呢?”
当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时,他只会越来越从容,接下来生命给予他的馈赠都能坦然接受。
所以,张颂文的大器晚成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
讲述张颂文的天赋故事,揭秘人生黑科技。张颂文的天赋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一个人,如果你能找到你擅长的且又热爱的事情,是人生最幸福的状态。这个对自我的认知越清晰,就越能屏蔽外界干扰,越能坚持做自己想做的。
但当擅长的事情和热爱的事情不能同时具备时,你首先一定要先选择做你擅长的事情,而不是做你喜欢热爱的事情,因为不一定因为喜欢热爱变得擅长,但因为擅长变得喜欢热爱。
你的擅长,也可以说就是你的天赋,是你生命能量的原点,所以,可以说,找到并去做你擅长的事情是你人生第一重要的事情。
但其实我们大部分人是没有找到自己天赋即内在擅长或没有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你想找到自己的天赋即内在擅长吗?